2014/04/28

世局解碼:印度

新總理大熱 警告華莫擴張
鷹派莫迪上位 印中添暗湧

【明報專訊】印度大選仍未結束,惟人民黨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莫迪是公認的下任總理大熱門。中國與印度既有戰爭舊恨,亦有現存的領土爭端,更有潛在地緣政治矛盾。莫迪曾公開警告北京摒棄擴張思維,其顧問又稱他會在領土爭議上採取強硬立場,令兩國關係走向令人關注。但有印度研究專家向本報指出,莫迪外交立場無疑較為強硬,惟中國並非其首要威脅。

63歲的莫迪(Narendra Modi)憑在古吉拉特邦治理經濟有方脫穎而出,代表反對派出選總理,承諾任內以重振經濟為首要任務。但西方傳媒一直質疑他是民族主義者,認為他將採取更為鷹派的外交政策。莫迪2月在中印主權爭議所在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向支持者發表演說,警告北京不可抱持擴張心態,「今時今日世界不歡迎擴張思維──中國亦要摒棄其擴張思維。我以土地之名起誓,我會保護這個國家」。

上任首要爭印度洋主導權

由於中印關係長期存暗湧(見另稿),莫迪這番言論惹關注。路透社較早時亦引述莫迪的兩名不願透露姓名顧問稱,他的外交政策將會更為強硬,並指出其外交首要任務包括尋求早日跟中國處理領土爭議以及力爭印度洋的主導權。其中一人稱,莫迪的外交政策將由經濟驅動,希望鞏固印度經濟,「務求跟其他國家打交道時可以按己意行事」,又說:「中國人會明白新總理並非懦夫,他們不會冒險行事。」

四度訪華為經濟發展取經

但莫迪同時在發展經濟上有意向中國取經,他任內曾四度訪問中國,最近一次是2011年,更曾稱讚中國經濟發展。《外交家》網站副總編輯潘達(Ankit Panda)便向美國《國際商業時報》指出,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某程度上是印度維持經濟健康的必要條件,相信莫迪會以經濟為先。

印度退休陸軍少將、印度智庫「和平及衝突研究學院」(IPCS)創辦人班納吉(Dipankar Banerjee)亦向本報指出,印度高層政客無可避免要在大選前夕發表針對中國的強硬措辭,「但意外的是莫迪只發表這麼少有關中國的言論」。他認為莫迪上述的言論算是「頗為和善」(fairly benign),會獲地區與全球所接受。

企硬為勝選「言論算和善」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章節根則向本報稱,印度總理政治立場偏向鷹派,不代表會對中國更為強硬。他以另一名人民黨(BJP)出身的總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為例,瓦氏儘管在1998年無視國際壓力下令舉行連串核試,卻又促成印度官方首度公開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最終還是國家利益更重要。莫迪曾稱讚瓦氏採取基於「力量」(shakti)與「和平」(shanti)的戰略,又表明會仿效其外交政策。

阿富汗比中國威脅更埋身

班納吉亦指莫迪領導風格強硬,卻不代表他必定對中國懷有敵意。他強調新一屆印度政府有大量更迫切的本土問題需要先手處理,外交政策本來就不是其首要重點;即使從地緣戰略角度看,阿富汗才是對新德里更貼身的挑戰。他解釋,隨北約部隊今年底撤出阿富汗,蓋達等恐怖組織恐怕會死灰復燃,為印度(以至中國、巴基斯坦以至俄羅斯等)帶來重大安全威脅,故這才是會令莫迪最為頭痛的外交挑戰。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4-4-28)

2 則留言:

  1. 「巴基斯坦是敵人 中國是對手」

    【明報專訊】中印關係之間的暗湧,可分為領土爭議與地緣政治爭端。兩國1962年曾打邊境戰爭,非但未解決藏南與阿克賽欽地區的主權誰屬,反令雙方由冷戰初期的交好變成交惡,迄今傷疤仍未癒。另一方面,北京猜忌印度欲插手西藏事務,印度則恐懼中國在印度洋拉起「珍珠鏈」(見上圖)。印度出身的波士頓大學學者米勒(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更在《外交事務》網站文章,引述匿名印度前外長指,新德里視「巴基斯坦只是敵人(enemy),中國才是對手(adversary)」。

    華建海上絲路被指「珍珠鏈」圍印

    「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是美國國防部早年報告發明的字眼,質疑中國在東南亞以至南亞地區建立戰略據點染指印度洋。事實上,北京確在籌劃「海上絲綢之路」,包括在緬甸的皎漂、孟加拉的吉大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和巴基斯坦的瓜達爾合建或開發深水港,恰好形成包圍印度的陣勢,令新德里深有猜疑。

    不過北京堅稱上述港口與軍事無關,只為促進和穩定海路運輸而設。印度戰略專家班納吉向本報稱,印度無疑對此有戒心,但願與中國尋求理解,他建議北京提高在印度洋的部署和動作之透明度,以紓緩新德里的憂慮和恐懼。

    內地南亞專家章節根上周出席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講座時稱,中國在印度洋只求保障海洋通道和能源供應安全,並與區內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強調「尋求在印度洋的主導地位不符合中國利益」。他向本報稱,中國從經濟角度思考,美國卻從海軍角度思考,故形成上述誤解。

    回覆刪除
  2. 周旋中日俄美 印外交左右逢源

    【明報專訊】中印儘管在不同場合有利益分歧,仍保持不錯的外交關係: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台後,總理李克強去年5月曾出訪新德里,印度現任總理辛格則在5個月後回訪,按計劃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下半年亦會訪印。兩國亦保持軍事合作,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戚建國上周率團訪印兩日,並敲定在年底舉行第4次中印聯合軍演。

    莫迪涉穆斯林屠案美拒入境

    不過印度與全球其他大國亦保持不俗關係,以俄羅斯為例,一向莫斯科交好的新德里上月無視西方壓力,高調為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撐場。在中日關係低潮下,印度會否倒向日本亦值關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2月文章披露莫迪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關係不俗,甚至破慣例以地方首長身分成為首批恭賀對方前年年底回朝的國際政客,或成安倍「近海外戰略」的基石。

    部分內地輿論憂慮華府會拉攏印度附和其「亞洲再平衡」政策,不過莫迪在任職地方首長初年,涉嫌與一宗屠殺穆斯林案件有關,因而多番被華府拒絕入境簽證,印美關係未來走向亦成謎。印度戰略專家班納吉向本報指出,印度會一直奉行「獨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會倒向某個陣營,對於美國顯然指向中國的重返亞太戰略亦會照舊,正如新德里主張各方尊重相互的根本利益,並基於民眾意願下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