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31

《帝國》(Imperium)

書名:《帝國》(Imperium)
作者:瑞斯扎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ściński)
譯者:胡洲賢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2008) [註:原著於1993出版]

第一次聽見卡普欽斯基的大名,是在張翠容的網誌,不過一直沒有機會親身感受卡氏的文字功力。偶然間在序言書室發現這本書,想也不用想就把它買下來。不過買回來後一直沒時間看,直到完成了論文和考試,才可以好好地讀一遍。讀了第一章,便大感驚喜,心想這位波蘭著名記者果然名不虛傳,文字的鋪排功力果然厲害。他實在是從微知著的一等一高手,擅於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察覺社會氣氛以至政治大勢的轉變。

這本書所討論的帝國不是別個,正是口口聲聲要對抗「美利堅帝國主義」的蘇聯。列寧(Vladimir Lenin)指控帝國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最高階形式,壟斷資本主義(Monopoly Capitalism)導致世界經濟形成雙層結構(two-tier structure),以西方世界為核心(core),其他地區為邊陲(periphery),由核心國家主導(dominate)世界經濟的運作,並壓榨邊陲以獲取最大利益。但是,卡普欽斯基在標題一針見血地指出蘇聯本質上也只是一個帝國(imperium),大概是個很貼切的諷喻。

卡氏在書中刻劃出蘇聯帝國在直至崩潰前的五十年以來的景像:從百姓的生活細節,看到蘇聯的帝國式重重壓制;從從蘇聯邊陲附庸國中的政治氛圍,看到莫斯科如何漸漸失去對邊陲地區的控制能力;從再也壓制不了的少數民族紛爭,看到帝國崩潰後可以設想的種種問題。卡氏勾勒出來的大部份都與政治大人物無關,他喜歡用百姓的生活景像去描寫蘇聯帝國統治下的社會。卡氏對蘇聯核心版圖如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即聖彼得堡)等著墨不多,反而花上大量的篇幅去討論蘇聯邊陲地區,像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彊、烏茲別克以至西伯利亞等,用一個比較老套的比喻,就是從帝國的「側面」去認識它。

坦白說,自己從來對冷戰和蘇俄政權的研究甚少,看這本書純粹為了擴闊一下眼界和欣賞卡氏的寫作方式。但卡氏的筆,往往準確地指出不顯眼的關鍵,叫人拜服。卡普欽斯基之所以能受到西方傳媒的讚譽,洞見與妙筆缺一不可。有時候讀十本二流的書都不及讀一本真正一流的佳作,看過卡普欽斯基這本《帝國》,大概就能夠抓得住蘇聯帝國崩潰的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