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7

世局解碼:訪問名記者

英老牌傳媒人﹕數碼時代重新定義政治

【明報專訊】社交網絡為全球民眾參與政治的模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知名傳媒人薩克(Stephen Sackur)日前接受本報書面專訪時指出,他入行近30年親歷新聞業的變遷,影響最深遠的改變是「政治被數碼時代重新定義」。

薩克1986年加入英國廣播公司(BBC),現為BBC新聞頻道王牌時事節目HARDTalk主持。他認為,傳媒如今可全天候注視政治人物的一舉一動,政治人物可透過社交媒體更直接地接觸公眾,國際新聞事件可在幾秒內傳遍全球,「以上種種意味政治比以往變得更為步調迅速與更難預測,時效也更短暫」。

資訊易得 統治者挑戰更大

薩克指出,一般民眾可在彈指間找到比以往更多的資訊,改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令民眾有更大能量,從而予統治階層更大挑戰。不過他強調,雖然這種變化的傾向是一件好事,但現實中要達成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新聞業界其中兩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一是親身在新聞現場採訪,將第一手信息傳遞予讀者,二是與經驗老到的政治人物做單對單訪問,從詰問中找到漏洞發掘真相。薩克正是其中一個兼具這兩項經驗的知名傳媒人,他形容,前線採訪與現場訪問的體驗雖然大有不同,但自己同樣享受其中。

駐外親歷大事助主持節目

薩克自2004年擔任HARDTalk常任主持,訪問對象不乏政治明星與社會名流,例如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已故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Hugo Chávez)等,2010年獲國際播放協會頒發「年度電視名人獎」。此前,他長年擔任BBC駐外記者,在不同國際大事的現場親身採訪過。

「沒有比作為前線記者身處重要的突發全球新聞現場更能感受到腎上腺素飈升的興奮了。」薩克形容自己夠幸運,能夠在中東、美國和歐洲採訪,見證戰爭、選舉、政治醜聞甚至是彈劾美國總統等大事。他認為,做駐外記者的一大好處,是有機會對不同國家理解得更深入,這些經驗讓他在主持節目時,「一旦耶路撒冷、開羅或華盛頓發生大新聞,我有一些專門知識,可向觀眾講解背景脈絡」。

擔任主持需要不同技能,薩克形容「這是一份非常講求知識的工作」。他樂於為觀眾提出他們想對擁有權力者作出的詰問,但他強調,若主持事前沒準備,受訪對象以至觀眾很快會發現他是門外漢,所以他與他的團隊上場前都必須作充分準備。他認為,任何提問者的最重要資產是聆聽,訪問時首要是保持沉靜有禮。他說,提問固然要艱難且具挑戰性,「但不必要地(對受訪者)粗魯和挑釁會有反效果」,無助於取得有意思的答案。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11-27)

2013/11/18

世局解碼:拉美掘屍潮

拉美掘屍潮 為歷史翻案
為政要名人開棺 查暗殺指控

【明報專訊】今年4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左翼詩聖聶魯達的遺骸,從長埋地下多年的棺木中被起出,以檢驗是否中毒才身亡。事隔7個月,調查報告否定這一講法,但爭議未因此平息。聶魯達是拉丁美洲近年「掘屍潮」中的知名例子,它們的共通點是多指向本國某段侵犯人權的過去,盼透過驗屍重新發掘歷史真相。

聶魯達(Pablo Neruda)在1973年猝逝,在他離世前,與其友好的左翼民選總統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死於政變,美英撐腰的皮諾切特獨裁軍政府上台,拉開17年血腥歷史的序幕。官方指聶魯達死於前列腺癌惡化,獲其遺孀及管理遺作的基金會認可,惟指他遭皮諾切特政權暗殺之說甚囂塵上。聶氏生前所屬的智利共產黨去年入稟要求開棺驗屍。

暗殺猜疑並非空穴來風,另一智利前總統蒙塔爾瓦(Eduardo Frei Montalva)2004年被開棺驗屍,揭發他原來是遭小劑量芥子氣和劇毒重金屬鉈所毒殺,輿論矛頭指向皮諾切特。

智利並非唯一出現「掘屍潮」的拉美國家,巴西亦在調查前總統古拉特(Joao Goulart)的死因(見另稿)。《紐約時報》指出,掘屍固然令政治人物難以安息,也顯示該地區願意重提懸而未決的歷史爭議。研究過拉美掘屍傳統的美國專家約翰遜(Lyman Johnson)形容﹕「歷史若有存疑之處,逝去的英雄就會繼續發出聲音。」



多審視侵犯人權歷史

有學者認為,早期基督教有交易聖人殘骸的風氣,拉美掘屍傳統可能是其「世俗化延續」,聯合國屬下和平大學的學術期刊《和平與衝突評論》則曾發表研究指,拉美掘屍目的多是重新審視本國侵犯人權的歷史。3名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1996年後拉美的掘屍潮包括四大類:

一、集體屠殺受害者(如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哥倫比亞等);
二、因國家恐怖主義被拘留甚至「被消失」的人(如智利、巴西和阿根廷等);
三、集體暴力死者(如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等);
四、民主政權下死亡個案(如厄瓜多爾和洪都拉斯等)。

總括而言,掘屍對象主要是冷戰中後期右翼獨裁政權橫行時的疑似犧牲者,當年不少政治人物以至普通民眾被特工扣押虐待,甚至「人間蒸發」。1980年代末起智利等國相繼擺脫軍政府統治後,紛紛成立「真相委員會」,接受受害者家屬以至社會組織的申訴。

聶魯達死因仍存疑

掘屍既被視為追查真相的重要途徑,更有反省歷史錯誤的社會政治意義。不過,要從不堪回首的歷史尋回零碎的真相,並非易事,即使掘出屍體也不一定找得出圓滿答案。智利官方本月8日公布聶魯達的開棺驗屍結果,證實樣本未找到化學中毒(如重金屬)痕迹,智共律師並未罷休,質疑聶氏可能死於生物性媒介(如病毒和細菌等),圍繞這名詩人死因的爭議依然持續。

明報記者

(明報 國際版 2013-11-18)

2013/10/28

世局解碼:馬拉拉

馬拉拉祖國受非議
公關巨擘助塑形象 鄉里批淪西方傀儡

【明報專訊】為爭取女性教育權被塔利班槍傷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在西方受盡禮遇,不但到聯合國演講,還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和英女王等見面。在馬拉拉光環背後,有一個包括全球最大公關公司在內的大型宣傳機器在運轉,該公司強調是基於慈善原則協助馬拉拉面對媒體與公眾,但在巴國內部,對馬拉拉的評價卻譽參半,有輿論質疑她被西方當作傀儡。

《紐約時報》記者早前走訪馬拉拉故居所在的斯瓦特地區,發現不少當地人儘管擔心塔利班在這些地區再度肆虐,卻對馬拉拉這個塔利班槍下的受害者嗤之以鼻:有人質疑馬拉拉頭部中槍的話不可能存活,整件事是造假;一名在馬拉拉舊校附近做生意的22歲男子質疑,馬拉拉被傳媒塑造成西方英雌,「但她為斯瓦特做過什麼?」

「她為故鄉做過什麼?」

事實上,不少西方以至巴國本土媒體早有報道,馬拉拉在國內受到不少質疑,例如被指是西方用來醜化攻擊巴國的扯線公仔或中情局間諜,甚至被侮辱是妓女;有些評論則把矛頭指向馬拉拉父親齊亞丁(Ziauddin Yousafzai),質疑他利用女兒爭取曝光,詆普什圖族文化。一名曾為馬拉拉拍攝紀錄片的西方導演也稱,自己的作品增加了馬拉拉一家的名聲,刺激他們尋求進一步認可的胃口。

白高敦被指「幫過火」

馬拉拉中槍不久,聯合國教育大使、前英揆白高敦便開始為她奔走,不但倡儀「馬拉拉日」加以表揚,又穿針引線助其站上聯合國講台演說,更接受齊亞丁委託,代其私下請求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借出在該公司任職的家族友人莎希德(Shiza Shahid),出任馬拉拉基金主席,協助推廣教育運動和向明星募款。向法新社透露這項委託消息的人不諱言,白高敦夫婦對馬拉拉一家幫忙「頗為過火」。

全球最大公關公司愛德曼(Edelman)去年11月派出5人專門團隊,加入幫助馬拉拉的行列。愛德曼發言人強調,對馬拉拉的協助是按「pro bono」(為慈善事業提供免費專業服務)原則行事,強調目的只是「作為馬拉拉的新聞辦公室」及協助其家庭「應付龐大的媒體和公眾興趣」。

學者:質疑者屬少數

同樣是巴國普什圖族人的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訪問教授明哈杰(Syed Minhaj ul Hassan)向本報指出,質疑馬拉拉的人在巴國始終屬於少數,「絕大部分人分享馬拉拉的夢想,而不是武裝分子的夢想」。他舉例指出,馬拉拉最近出版自傳《I am Malala》,塔利班武裝分子聲言封殺,威脅若巴國書店出售此書,就會施以報復,「原因就是他們恐懼民眾會買這本書,如果人們根本不喜歡(馬拉拉),自然不會買她的書」。他承認相信齊亞丁會對馬拉拉有很大影響,但不認同前者心存惡念。

「世界在變但我沒有」

「世界在變,但我沒有。」面對質疑,馬拉拉在自傳中這樣回應。她並非不知道部分巴國民眾對自己懷有敵意,但她接受自由歐洲電台訪問時堅稱,「任何指我參與反巴基斯坦陰謀的講法都是全無根據……我希望人們記巴基斯坦是我的國家,就像我的母親,我深愛她。即使她的人民憎恨我,我仍然會愛她。」

明報記者

(明報 國際版 2013-10-28)

2013/09/18

金磚海嘯五周年專題

中國經濟減速 為改革創空間
世貿前副總幹事:華可避中等收入陷阱

【明報專訊】環球經濟今年「轉勢」,受金融海嘯重創的歐美經濟回暖,正取代在過去5年領風騷的新興經濟體,重新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新興經濟體則陷入困境。多名研究新興經濟體的專家向本報指出,身為新興經濟體領軍者的金磚四國在金融海嘯後錯失了改革經濟結構的良機。對新興經濟體是否不復當年勇,幾名專家看法不一,但對中國前景相對樂觀,甚至認為當前經濟放緩的局面反可為改革創造空間,中國可望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向成為發達經濟體之路邁進。

李克強接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前夕,表明要帶領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達至全面小康,不過他上周暗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告終。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早前估計,中國明年或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結合印度等新興國近期的頹勢,似在印證歐美等發達經濟取代新興國,重新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動力(見圖1)的趨勢。

發達國成全球增長龍頭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艾斯倫德(Anders Aslund)形容,新興國經濟好景不再,全球經濟大勢未來10年將重新向西方傾斜。他認為,與其把這視為重返金融海嘯前夕的狀態,倒不如說回到1980年代初的情,當時美國加息先引發熱錢流出其他市場,繼而逐漸「打殘」商品價格,為拉丁美洲國家帶來「失落十年」。

如今熱錢逃出新興市場景重現,艾斯倫德認為,經常帳赤字和外債嚴重的印度、印尼和土耳其,大宗商品出口國俄羅斯及兼具兩者煩惱的巴西和南非受災最重,不過他也相信,這些國家整體實力遠勝從前,受災程度可望減輕。至於中國,雖無上述兩項問題,但銀行信貸與GDP比例之高為新興經濟體罕見,是金磚四國過度槓桿風險最高的國家。

金磚四國過度槓桿 華風險最高

世界貿易組織前副總幹事、嶺南大學副校長施雅德(Jesús Seade)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則不約而同認為,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有所誇大。施雅德強調中國每年經濟增長仍達7.5%,馬凱碩則認為新興國困境純屬短暫,而「歐洲經濟根本未重回金融海嘯前水平,新興國增長『跑贏』發達國的長期趨勢完全沒有改變」。

馬凱碩認同新興國普遍存在拖沓改革的問題,但他同時指出,「倘若這場短期危機能迫使他們改革,長線而言會是一件好事」。他認為,經濟放緩亦能營造改革時機。他以今年7月西班牙一班高鐵列車超速出軌的奪命事故為例,比喻中國在經濟「扭」之際,若維持全速前進將發生意外,故暫時減速並非壞事。

人口老化隱患大 促放寬一孩政策

對於有分析質疑,中國在經濟回軟之際推行改革,政權內部阻力將會倍增,馬凱碩認為,「適逢中國領導層換屆,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擁有新使命,他們都明白倘若中國再不改革,他朝只會留下惡評,故不得不改變思維」。馬凱碩表示,人口老化才是中國的重大隱憂,若不盡快放寬「一孩政策」,未來將面臨長期危機。

施雅德則指出,中國已開始推進經濟轉型,「方向正確」,他相信中國有力跨過長年困擾拉美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他指出,日本、香港、新加坡與韓國等東亞經濟體均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將中國與拉美國家相提並論未必貼切。在世貿和IMF任職時曾為拯救巴西和阿根廷經濟出力的施雅德認為,中國正確地投資於發展高科技工業,不像拉美國家那樣忽視科技研發(R&D),但他指出,中國須關注三大範疇。

轉型須兼顧控成本債務促消費

首先是不可廢棄低成本製造業。施雅德指出,中國成本曲線雖正上升,但未來需持續吸納數以億計的低技術農村人口,政府「必須採取一切手段來維持成本效益」。其次,施雅德建議中國應效法日本,在發展高端製造業之際兼顧服務業,後者有助營造有效的社會安全網和保險市場系統,從而鼓勵民眾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發展出「消費經濟」。

最後,施雅德警告中國債務問題可能「爆煲」,他指出,拉美和東南亞過去廿年的金融危機皆因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國內債務問題引發,只是前者多死於地方債,後者則多死於私人企業債,如今北京卻正同時面對這兩項風險。他指出中國除了眾所關注的地方債造假問題外,私企債亦不容忽視,他說:「中國在金融海嘯後與美國同樣『泵水』,引發國內信貸擴張,結果中央政府債務5年來僅錄輕微增長,私人企業債同期卻升,令人聯想到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前的凶兆。」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9-18)

2013/08/25

世局解碼:中東變局

美與中東盟友利益分歧 無牌可打

【明報專訊】美國政府近期在中東一再遇上「無牌可打」的局面,先是擬打「援助牌」制衡埃及軍方血腥清場行動,受到傳統盟友沙特阿拉伯阻撓,繼而傳出敘利亞政府軍動用化武,令其一貫採取的「拖延牌」未必能再打下去。華府的困局似乎反映奧巴馬任內先有阿拉伯之春爆發,再加上「重返亞太」戰略,對中東局勢的控制能力不如以往。美國專家向本報指出,美國與沙特等海灣王室在國家利益的考量上漸現分歧,才是真正原因。

歷阿拉伯之春 沙特堅信舊制

華府與中東盟友因利益觀差異造成的政治取態差別,在埃及和敘利亞同可見得。在奧巴馬政府早期(2009至2011年)任職國務院高級顧問、熟諳奧巴馬外交理念的美國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詹特森(Bruce W. Jentleson)向本報指出,阿拉伯之春過後,沙特堅信維持「舊有政治體制」(ancien regime)才是自身利益所繫,這是它在埃及軍方推翻穆爾西後,牽頭送上120億美元金援以及表態要填補西方削援缺口的原因;美國的利益觀卻有更大的政治包容度,相信伊斯蘭主義者若肯「同處一室」,中東局勢方能維持穩定,故不樂見埃及軍方大規模打壓穆斯林兄弟會。

類似問題同樣在敘利亞出現,雖然美國和沙特皆有除去巴沙爾之心,以免伊朗勢力坐大,但關注點不同下,做法亦不一致。加州大學洛杉磯大學歷史系教授格爾文(James L. Gelvin)向本報稱,華府忌憚反對派中的恐怖分子派系他朝反噬,故一直拒向叛軍提供重型武器;但對比之下,沙特似乎並未顧慮這點,像《紐約時報》年初披露,沙特一直耗費巨資搜購大批前南斯拉夫軍備,從而武裝反對派。

沙將奪敘反對派掌控權

事實上,沙特近期已成功在卡塔爾手上搶過敘利亞反對派的掌控權,例子包括迫走卡塔爾扶植的反對派名義領袖,並將本來佔主導地位的穆兄會勢力邊緣化。相比之下,連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上周也承認,華府在敘利亞反對派缺乏利益代表,建議當局致力從中扶植親美溫和勢力。

以上例子可見,面對當前埃及和敘利亞的亂局,華府同樣無法令形勢向合自身利益的方向靠攏,甚至受到沙特等傳統盟友制肘,令人不禁懷疑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有所減弱。格爾文指出,美國予人在區內地位下降的印象,最早見於美軍遲遲無法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抽身,及後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亦打擊華府實力;適逢阿拉伯之春後,奧巴馬政府高調「重返亞太」,試圖將戰略重點遷出中東,更令沙特為首的一眾海灣王室倍感憂慮。

美重返亞太 增中東盟友猜疑

他解釋,海灣王室(除了向與沙特不咬弦的卡塔爾)都屬於「現狀國家」(status quo power),為了維繫中東原有地緣政治格局,只好親自落場;尤其是當華府順應當時埃及民意、放棄當時的獨裁者穆巴拉克令其下台,更令沙特等有唇亡齒寒之感。換言之,沙特惟恐華府未來難再捍衛該國利益,故寧願「自把自為」,出招將同時把持埃及政府和敘利亞反對派的敵對穆兄會勢力趕絕,間接將利益觀不同的華府逼向「無牌可打」的困境。

不過,格爾文強調,美國「可任意指揮外國領袖做事」的觀念純屬誤解,中東政權其實甚少會屈從華府要求,去做不符自身利益的事;再者大部分阿拉伯示威者近年打的旗號,都是人權、民主等「美國價值」,從未要求仿效「中國/俄羅斯模式」,側面佐證另一種的美國影響力。

詹特森更認為,美國和沙特仍有不少合作空間,例如在敘利亞問題上,沙特不妨打「石油牌」,以威脅讓油組(OPEC)增產推低油價,從而向經濟上依賴油元支撐的俄羅斯施展外交壓力,將會是華府一大助力。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8-25)

2013/08/04

世局解碼:敘利亞內戰

敘170萬人淪難民 全球廿年最大危機

【明報專訊】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已接近兩年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稱,這場內戰已造成至少10萬人喪生,估計逾170萬名敘利亞人逃往鄰國淪為難民。聯合國難民署署長更形容,該國已出現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如今局勢最大變數,是華府會否直接介入這場內戰,但有中東問題專家向本報指出,這情不大可能出現,相信內戰短期內結束機會渺茫。



「阿拉伯之春」前年3月捲至敘利亞,示威者蜂擁上街要求總統巴沙爾下台,卻換來血腥鎮壓,為這場內戰掀起序幕。如今戰事更牽動中東以至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巴沙爾政權獲俄羅斯和伊朗等撐場,至於反對派則得到西方以至沙特阿拉伯等中東遜尼派勢力支持。政府軍一度在戰事處下風,但在黎巴嫩什葉派游擊隊真主黨直接派出武裝分子助戰後,局勢逐漸扭轉,近期先後重奪兩大戰略重鎮古賽亞(Qusair)和霍姆斯(Homs)。

聯國:盧旺達屠殺後最嚴重

而在國際政壇,美國為首的西方則與俄羅斯角力,6月八國集團(G8)峰會時,雙方一再拉鋸,最終會議公報對敘國局勢的墨毫無新意,對戰並無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系教授格爾文(James L. Gelvin)向本報坦言,美國雖站在巴沙爾對立面,但一來莫斯科力保後者,二來華府另有諸多顧慮,暫亦無意直接介入戰事。

格爾文認為,對莫斯科來說,支持政府軍「本小利大」,加上後者漸已扭轉劣勢,目前更不會考慮離棄巴沙爾,換言之後者政權自我崩潰的機會幾不存在。在這情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會否更直接地介入內戰便成最大變數。

美俄角力 戰局僵持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丹普西(Martin Dempsey)上月23日向參議院發表公開信,羅列美軍可以動用的五大軍事選項,包括最受關注的設立禁飛區。不過格爾文指出,丹普西的講法不過是典型美式官僚做法,刻意給出太軟弱或太過火的選項,令國會缺乏選擇餘地,只好認可其拒絕介入的真正想法,相信總統奧巴馬亦抱相近觀點。

事實上,美英法三國在G8峰會前後無視聯合國調查報告對反對派的質疑,一再指控政府軍使用化武,逾越奧巴馬定下的動武「紅線」,但最終未有公開表明尋求軍事介入。格爾文指出,華府內部確為介入與否現分歧,部分高級官員傾向加大美國角色,包括向反對派提供重型武器,但奧巴馬對此極為抗拒。

專家:美樂見敘陷越戰式泥沼

他認為,華府虛張聲勢正常不過,因從戰略角度看,這場內戰維持鬥而不破局面,才最符合美國利益。他解釋,即使反對派獲最後勝利,到頭來仍可能損害美國利益:西方對反對派內部組成深有疑慮,尤其是部分成員與恐怖組織關係密切,隨時倒轉槍頭對付自己。以戰鬥力最強的「努斯拉陣線」(Jabhat al-Nusra)為例,近月便被指已為伊拉克蓋達收編,在佔領區推動塔利班式統治。

格爾文直言,白宮之所始終只允向反對派提供輕型武器,目的就是令戰一直僵持。他甚至認為,華府如今處理手法更似要拖延戰事,背後目的恐怕是將伊朗和真主黨拉入恍似越戰般的泥沼,藉此間接削弱兩大中東地緣政治對手,從而收到更合乎華府利益的戰略效果。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下,血腥內戰無法休止,敘利亞人的苦日子亦更難見到盡頭。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8-4)

2013/07/07

世局解碼:穆兄會倒台

埃及模式破滅 重挫中東民主路

【明報專訊】埃及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領袖,而發迹於該國的穆斯林兄弟會,更是中東伊斯蘭主義先驅,阿拉伯多國都有受其啟發誕生的類似組織,包括突尼斯現執政黨伊斯蘭復興黨(Ennahda)。穆兄會當初循民主選舉上台,本對中東國家起着重要示範作用,最終卻因政變倒台,勢對中東民主化前景造成極大衝擊。



穆兄會是伊斯蘭主義先驅

穆兄會政權倒台對埃及未來走勢的影響仍有很大變數,畢竟中東及北非國家歷史上都曾有軍方扳倒民選伊斯蘭主義者政權的例子,但最終走向有所不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東問題專家格爾文(James L. Gelvin)向本報指出,埃及一則可能走上1990年代阿爾及利亞之路,即穆兄會放棄民主,寧採武裝手段,觸發全國性內戰;但埃及亦可能沿着1990年代土耳其的步伐,即伊斯蘭主義者經歷數次政變仍然參與民主遊戲,最終發展至現政權憑政變指控一舉將大部份軍方高層送入監獄,消除軍隊干政的能力。

「民主非出路」 引宗教組織共鳴

但外界擔心,對整個伊斯蘭世界來說,情况並不樂觀。穆爾西外交顧問哈達德(Essam el-Haddad)被軍方扣押前便稱,穆兄會政權倒台後,「民主不是穆斯林出路」的訊息會在伊斯蘭世界引發「響亮而清楚的共鳴」。BBC引述美國智庫Stratfor分析指,激進宗教組織有埃及的「前車之鑑」,會寧願沿用武裝反抗的道路,「推翻埃及的溫和伊斯蘭主義政府,會削弱國際社會拉攏激進伊斯蘭勢力進入主流阿拉伯以至穆斯林世界的努力」。

如果連作為中東伊斯蘭主義龍頭的埃及穆兄會都逼上放棄民主之路,中東其他伊斯蘭勢力自然可能跟隨其腳步,甚至重回武裝衝突舊路,令整個中東地區的民主進程受到拖累。因此穆兄會失卻政權後,未來會走上一條怎樣的路,將為整個中東的民主前景帶來重要啟示。

中東民主前景繫穆兄會動向

格爾文認為,穆兄會長遠可能會對今次倒台有兩種迥異的理解:一、穆兄會及其支持者或從此相信民主只是一場騙局,認定軍方牽首的「深層國家機器」無論如何都不會讓自己贏;二、穆兄會內部會有自我檢討的聲音,最終明白是穆爾西自己犯錯和無能奠定倒台命運,而不再歸咎「民主進程」本身。

放眼整個中東的民主發展,區內其他伊斯蘭勢力究竟會認可哪一套解讀,將是關鍵所在。令人憂慮的是,質疑民主者恐怕並非少數:《紐約時報》引述利比亞極端保守伊斯蘭著名教士阿布塞德拉(Sheik Abu Sidra)直言,雖然穆兄會「步伐過急、胃口太大」而流失人心,但其如今景况只會令自己更難以說服同儕放下武器、相信民主道路;一名阿聯酋伊斯蘭主義組織前領袖則稱,未來不少人會以埃及舉例抨擊民主制度可信性,質疑若是伊斯蘭勢力上台,西方就不會尊重民主。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7-8)

2013/06/03

土耳其政局分析

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Istanbul)爆發大規模政府示威,示威者早於上周一紮營仿效「佔領華爾街」般去「佔領」加濟公園(Gezi Park),抗議當局不理反對欲強拆公園,破壞市中心僅餘「市肺」以興建商場。最終上周五(31日)愈來愈多示威者加入,擠往旁邊的示威勝地塔克西姆廣場(Taksim Square),並演變成近年土國最大宗的反政府大示威,高峰期有數萬人在場,高喊埃爾多安下台的口號。

最終當局晚上出動防暴警察,施放水砲和催淚氣體鎮壓清場,導致至少兩死過千人傷。不過示威者最終並未屈服,上周六過百人再越過博斯普魯斯大橋,往塔克西姆廣場聲援。總理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續欲鎮壓,但受礙於歐美壓力,加上總統居爾(Abdullah Gul)介入斡旋,最終當局撤走包圍塔克西姆廣場的警察部隊,示威者順勢重佔塔克西姆廣場。伊斯坦堡市內仍有零星衝突,包括總理辦公室遭擲石攻擊,但整體而言市內氣氛已轉趨穩定。

事實上,示威浪潮已擴散至首都安卡拉(Ankara)等全國至少48個城市。在歐美和國際組織齊質疑土國政府使用過度武力下,埃爾多安如今承認防暴警察做法或有過火,表示會調查。但他仍聲言不會改變公園重建計劃,警告反對派勿借此生事。

不少示威者將矛頭直指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及其執政「正義及發展黨」(AKP),並非無因。皆因埃氏近年明顯推行「改造社會風氣」的政策,當中不少被視為以將國家「伊斯蘭化」為目標。

其中最受爭議的莫過於禁酒法案(伊斯蘭教禁酒,但在世俗化的土耳其向來不見太多規範),雖然受壓於國內反彈(據報一些溫和派穆斯林也不支持),最終埃氏仍將法案略為修訂後強行上馬,如今待總統居爾簽署後法案便生效。最終條文包括禁止商店在晚上10時至翌日清晨6時期間賣酒,及在櫥窗展示酒瓶,而學校和清真寺附近更完全不准賣酒。

可是土耳其國內未見社會性的酗酒問題,最新數據更指該國是歐洲地區人均耗酒量最少的國家,埃爾多安所謂「匡正社會風氣」的講法,似乎站不住腳。埃氏曾言昔日准酒法律是「兩個酒鬼所寫」,惹起極大爭議。如今有法官表明有意審議法案是否合憲。

不少示威者在當局清場後重新集結時,刻意拿起酒瓶大喝特喝,目的自然是與埃爾多安的「禁酒令」搞對抗。這也反映最近的禁酒令風波絕對是今次大型反政府示威的重要因素之一。

反對派已一再質疑埃爾多安政府刻意打壓世俗化社會的聲音,通過改變社會風氣的政策達至其「伊斯蘭化」目標,批評主流傳媒同流合污,對埃氏的隱性暴力不聞不問。

舉例說,政府早於5月初便曾鎮壓反對伊斯坦堡老牌戲院改建大商場的示威者,只是論示威規模今次大得多。據指他任內不斷建清真寺,又清拆不少舊地標來建商場,有陰謀論指獲得商場合約的企業,實乃其女婿名下。

再舉例說,土耳其國內今年另一大事,就是埃爾多安政府私下與庫爾德游擊隊(PKK)達成和議,雖說不是壞事,但過程缺乏透明度則令他飽受爭議。外交上,他在敘利亞內戰立場上徹底倒向反對派,結果招至鄰近敘國邊境市鎮受襲,致約50人喪生,亦令國內質疑其外交判斷。更有陰謀論指,上述禁酒風波正是埃爾多安刻意挑起,以轉移社會對PKK和敘利亞問題的視線。

禁酒風波之所以成為土耳其社會的大事件,正是由於埃爾多安和AKP的伊斯蘭背景,自上台起國內外便憂慮它將國家「伊斯蘭化」,不過埃氏和AKP早年並無明顯動作,但大概自從修憲成功,將「凱末爾主義」捍衛者的軍方角色削弱,不再怕軍方出手拉倒政權後,加上選戰接連告捷,開始更明目張膽地推行具爭議性、不乏被指是「伊斯蘭化」的政策,「禁酒法案」就是最佳例子。

事實上,埃爾多安最值得外界關注的,是他有意再度修憲,將土耳其現時的英式國會總理制變成美式總統制,待明年出選總統,不但延長任期,更可掌握更多實權。但這迹近明刀明槍的爭權招數,已令自由派感到憂慮,甚至連首當其衝的現任總統居爾亦有所警惕,出手阻撓,令這如意算盤未必打響。

埃爾多安的專制嫌疑,已換來「新鄂圖曼蘇丹」(即歷史上叱吒一時現代土耳其前身、鄂圖曼帝國的皇帝)的諢號,如果他成功擔任實權制總統,進一步大權獨攬,相信土耳其國內外對其專制獨裁傾向的質疑只會有增無減。

(原載於本人編輯的facebook頁面「中東記事」)

https://www.facebook.com/466705346701476/posts/549328535105823
https://www.facebook.com/466705346701476/posts/549350028437007

2013/05/08

馬來西亞大選報道(三)

安華一去 反對派恐成散沙

【明報專訊】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凱斯教授(William Case)向本報指出,反對派能否在下屆捲土重來,關乎兩個重要政治因素:即將進行的選區重新劃分,以及安華會否退休。他指出,選區劃分是國陣致勝關鍵,新的選區劃分,未來會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委員會處理,劃分成果則由國會通過,問題是府會都由國陣控制,重新劃分選區難免繼續對其有利。

國陣控制選區重新劃分有利

他相信國陣會小心行事,一來選區劃分已成今屆大選其中一個焦點議題,被質疑存在偏袒執政陣營成分,二來今次選舉反映,種族混合較平均的選區,不再是國陣佔優,反而是馬來人比例愈多,國陣形勢愈佳,相信它們重新劃分選區時,會考慮到這一點。
至於安華方面,凱斯指出,如果他真的選擇退休,當前的反對派聯盟有機會再次變成一盆散沙,聲勢將大不如前,尤其是公正黨一旦缺少安華這條主心骨,有可能面臨瓦解危機,部分黨員可能叛逃投向巫統懷抱,令該黨實力大為削弱。他直言如果安華退休,就只能寄望其女兒、現公正黨副主席努魯伊莎(Nurul Izzah)接班,才有望維繫反對派的政治實力。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5-8)

2013/05/07

馬來西亞大選報道(二)

專家憂華人馬來人對立加深

近日身處馬來西亞現場觀戰的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凱斯教授(William Case)向本報稱,今次選舉結果反映種族相爭──特別是馬來裔與華裔的對立,仍是大馬政治的一大課題,坦言這現象令人失望。

今次選舉的一大特點,是出現馬來裔選票回流國陣的情,這可解釋為何安華的人民公正黨以至伊斯蘭黨得到的國會議席,皆比上次少。凱斯解釋,與上次大選形勢相比,今次明顯見到華裔選民倒向反對派,令馬來裔選民憂慮失去以往政策優待,最終令不少原本願意支持公正黨的馬來裔選民決定投向巫統,是國陣保住政權的原因之一。

隨着大量華人選民倒向反對派,連馬華公會也慘敗,凱斯直言國陣內部分巫統人士覺得「被華裔背叛」,例如柔佛和馬六甲這兩州的馬來裔首長落選國會議席後,皆發表不滿華人投票取向的言論。然而凱斯批評,巫統多年來都不肯採取對華人更為公平的政策,如今卻對華人倒戈「假裝感到驚奇」。

他指出,雖然納吉布昨天有表示會推行較溫和政策,冀能團結國家,但其實在2008年大選後,巫統也說過要搶回華人票源,但類似口號一年後便銷聲匿,估計納吉布的類似言論,大概只會維持半年左右。他擔心未來數年馬來人和華人的種族矛盾有可能加深,但不可能重演1969年的暴力衝突。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5-7)

2013/05/05

馬來西亞大選報道(一)

大馬今大選 華人票關鍵
執政半世紀 民調顯示國陣有隱憂

【明報專訊】馬來西亞今日舉行新一屆大選,因當地華人破天荒顯著傾向反對派陣營,促使今屆選舉成為歷年最激烈的一場,執政半世紀的國民陣線有可能連任失敗,造就國家「變天」,獨立後首次出現政權更替。最新民調顯示,反對派民望輕微領前,但亦有專家向本報稱,國陣或受惠於選區劃分形式得以保住政權。

納吉布盼圓改革 安華信心滿滿

馬國採用英式國會制,國會最大黨(或最大黨派聯盟)將可執政,由巫統為核心的「國民陣線」由現任首相納吉布(Najib Abdul Razak)領軍,反對派「民主聯盟」則以昔日曾任副首相的安華(Anwar Ibrahim)為首,首相之位將是兩人之爭。《星洲日報》報道,當地默迪卡中心最新民調顯示,支持國陣繼續執政的受訪者為41%,落後得42%支持度的民聯。這次調查訪問了約1600人,族群分佈依照實際比例。安華昨日豪言,現時只有舞弊才會阻止到反對派上台,但他呼籲支持者不要暴力。而納吉布則 說,變革的任務仍未完成,他希望選民支持他強勢連任,以成未竟之業。

反對派創「政治海嘯」 華人受鼓舞

本身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亞洲周刊》執行編輯蕭偉基指出,今次大馬華人對政治踴躍度是歷屆新高,形容華人對政府「向馬來人傾斜」的種族平權政策不滿已久,引發大規模反彈。他解釋,大馬華人受到上屆反對派贏得大量議席的「政治海嘯」鼓舞,覺得今次反對派有機會勝出,因此一改政治冷感,大規模倒向反對派。2008年上屆選舉中,實際上由安華領導的公正黨晉身國會第二大黨,執政國陣更首度失去三分二絕對多數議席優勢,被稱為馬來西亞的「政治海嘯」,結果時任首相巴達維1年後被迫讓位於副手納吉布。

不過,正在大馬現場觀戰的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凱斯教授(William Case)認為,雖然今次選情緊湊,然大馬政局「變天」機會不大。他指,華人選民只佔兩成半左右(大馬人佔52%、印裔佔7%),至於反對派領袖安華魅力雖高,但主要吸納的馬來裔票源都來自城市,這一批選民的比例,最多只有兩成許,何華人對反對派的熱烈支持,更有可能刺激馬來裔反彈,重投執政國陣懷抱。

受惠議席選區劃分 國陣形勢仍佳

凱斯指出,上次大選華人社區其實已有倒向反對派之勢,相比下轉投反對派的馬來裔約只有5%,並不算多。他推斷,就算反對派最終有機會在總得票數目上佔優,但在現時議席選區劃分下,各議席的選民數目並不均衡,部份選民較少的地區也可分配到議席,而國陣往往在這些選區形勢較佳,因此反對派最終增加的國會議席量,恐怕不足以令他們成為多數派。他估計不少反對派明星面對國陣重量級人馬,都可能落敗,例如反對派華人領袖、民主行動黨顧問林吉祥,便遭國陣派出知名高官狙擊,形勢緊急。

黑客襲擊 網媒斥親政府者發動

另外,當地有獨立網絡媒體表示,他們的網站遭黑客襲擊,不是新聞內容遭過濾就是無法連上網站,質疑是親政府者所為,目的是影響大選資訊透明度,情與2008年大選時類似。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5-5)

2013/04/24

日本專家系列:軍事篇

曾獲安倍起用專家:華不敢碰美「逆鱗」

【明報專訊】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小川和久曾聲言,若「尖閣諸島」(釣魚島)受到中國「軍事威脅」,日本就應在島上部署陸上自隊衛作監視,他又主張美日在釣島聯合軍演。對於中國近月頻密派海監船往釣島海域維權,他向本報聲言,由於有美日安保同盟,中方「不敢觸碰美國的『逆鱗』」。



小川和久在安倍晉三首度上台時,曾獲邀加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他又曾與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等合著《日本還是可以說不》。本報記者上月獲日本外務省邀請赴日採訪,小川是其中一名受訪者。對於安倍年初召開專家會議,研究修改憲法解釋,為日本將來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鋪路一事,小川表示,隨美國因財政問題削減軍事預算,美國會寄望日本未來在周邊地區安全上作出「更多貢獻」。

小川和久聲稱,日本一直以來的講法,是日方擁有但不行使集體自衛權,但這其實是「非常奇怪」的。記者問他,即使日本沒有集體自衛權,對防衛又有何影響時,小川未有正面回應,只強調世上許多國家都可以擁有集體自衛權,只是由於美國二戰後一度佔領日本的歷史原因,令這「奇怪」情延續至今。

稱集體自衛權非特別針對

記者問他,中國作為東亞地區唯一具有足夠軍事實力與日本抗衡的國家,日本尋求行使集體自衛權,是否有針對中國的意味時,小川回應稱,安倍政府追求行使集體自衛權,「不是要針對特定國家」,而是安倍本人一直希望實現的政治主張。

解放軍上將劉源上月表示,打仗只能是最後一,中日應用智慧來解決分歧,「犯不用人類最極端、最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小川認為,這言論也反映了習近平的看法。他認為,中國多次派出海監船往釣島,是為了測試日本反應,並向世界發出自己主張(即擁有釣島主權),但他聲言,中方明白美日有安保條約,「不敢走到觸碰美國『逆鱗』(即引發美國激烈反應)的地步」。(逆鱗指龍喉下倒生的鱗片。語出韓非子〈說難〉:「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航母難制勝 衛星才關鍵

中國發展航母,備受國際關注,但小川和久表示,航母並非他乃至很多美國專家判斷中國海軍實力會否出現質變的標準。他解釋,通訊及數據傳送才是現代戰爭的關鍵所在,目前美國有逾30個軍事偵察衛星,對比下中國只有兩個,實力瞠乎其後。他估計中國的軍事衛星數量要在提升到20個以上才有足夠效果,否則即使有再新型的戰艦或航母,也難以在真正戰場上發揮最大作用。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4-24)

2013/04/22

日本專家系列:外交篇


專訪親信:安倍是同代「最務實」從政者

【明報專訊】安倍晉三回鍋重任日本首相,不少傳媒都關注其右翼傾向,《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經濟學人》等都用上「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一詞形容他。但與安倍家族淵源甚厚的日本佳能戰略研究所研究總監宮家邦彥堅稱,安倍是自己見過「同代人中最務實的從政者」,去年大選期間的右翼姿態只是競選需要,上台後已經回復務實。



曾任安倍父親秘書

現兼任京都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的宮家邦彥,早年曾任安倍晉三父親、外相安倍晉太郎的秘書,年輕時便與安倍認識,後來延續外交官之路,2000年起在中國逗留4年,任日本駐華公使,負責文化及新聞事務。2006年安倍初任首相時,曾任命宮家為首相官邸聯絡協調官。本報記者上月獲日本外務省邀請赴日採訪,宮家邦彥是其中一位受訪者。

問及安倍晉三是否民族主義者時,宮家向記者聲言﹕「在我認識之中,安倍晉三是同代中最務實的政治家。」他認為東亞各地都有民族主義政治家,典型例子包括韓國的金大中和日本的小泉純一郎等,但強調與小泉不同,安倍「非常務實」。

「處理中韓爭議很克制」

宮家稱,安倍作為政治家,首要是維護國家利益,即使放棄個人政治主張也在所不惜。他表示,選戰和治國是兩回事,前者可以說得激烈,但後者就要理性。他舉出兩個例子,嘗試支持其看法:首先在中日關係上,他揚言安倍反覆強調要透過對話改善兩國關係,「這表述與競選時講法很不一樣」,而在火控雷達事件上,「日方表現也很克制」;他又聲稱,在同樣有領土主權爭議的日韓關係上,安倍的言論「很克制」,覺得這反映安倍現實。

記者反問,對中國政府來說,若日方堅拒承認兩國存在領土問題,中方根本不可能接受對話選項,而在韓國問題上,安倍政府派出官員參加「竹島日」活動,大大激怒首爾,又是否務實做法?宮家未有正面回應有關中國的部分,但揚言在「竹島日」問題上,韓國政府明白日方「已有一定讓步」,因為日本政府「並未派出外務省高官」,而是只派出較低級的政務官,出席由島根縣政府而非中央所搞的「竹島日」活動。宮家揚言,韓方對這些細節都「很了解」、也明白東京需要照顧國內的民族主義聲音,故此首爾雖然表示強烈抗議,但未有採取任何實際反制措施。

宮家的言論,不禁令人想起,日本政府去年堅稱,「國有化釣島」只是為了令「事件不會變得更糟」的觀點,惟在中方眼中,這絕對是「討便宜還要賣乖」的砌辭。

「民族主義在華更危險」

宮家聲言,中國的民族主義傾向要比日本更嚴重,並認為這與中國缺乏民主有關。他強調民族主義可以是健康的,但聲稱中國只有起碼在一定程度上採取民主制度,才能化解無法控制民族主義的風險。他聲言:「沒有民主土壤的國家,民族主義高漲很危險,這情不但在亞洲,在歐洲也曾出現。」

不過回顧歷史,德國的納粹主義和日本1930年代的軍國主義,都在國家存在民主選舉的背景下,漸漸發展出來。有民主是否就能防止民族主義走向極端,也許需要更多深入的探討。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4-22)

2013/04/08

日本專家系列:財金篇

央行前副行長:通脹2%兩年難實現

【明報專訊】日本央行新行長黑田東彥上周公布大膽刺激經濟方案,誓言「大約兩年內」實現2%通脹目標、結束國家長達20年的通縮噩夢,但不少評論質疑承諾是否可行。曾與黑田同被視為新行長熱門的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央行前副行長岩田一政,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認同2%的通脹目標「完全正確」,但相信這是「中長期」過程,最快要5年才可達成。


達通脹目標至少需5

本報記者上月應日本外務省邀請,走訪日本接觸日本官員和專家。岩田一政向本報表示,日央行以往將通脹目標定為1%,卻連這個目標也達不到,可想而知要達到2%的通脹目標殊不容易。他認為,目前日本通縮率為0.2%,若扣除能源費和食品費,通縮率更達0.7%,若要「扭縮為漲」,就要增加貨幣供應。

他堅稱,2%通脹目標並非不可能達到,因為其他發達國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也能保持2%左右的通脹水平,「從中長期來說這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要在兩年內達到目標就「極為困難」。參考GDP增長和通脹率的關係,他估計最快需要5年才能達成。

不加推關稅可免幣戰

日央行大搞寬鬆措施「印鈔」,惹來掀起國際貨幣戰的爭議,出口競爭對手韓國尤其擔憂,質疑日本的措施是「損人利己」。岩田則堅決否認爆發貨幣戰的可能性,強調如今跟1930年代大不相同,當時許多國家在貨幣戰的同時增設關稅壁壘,希望保護貿易經濟、為周邊國家帶來貧窮化,但「如今日本推出貨幣寬鬆措施,只是為了搞活國內經濟,解決困擾廿年的通縮難題。若日本復蘇,對貿易伙伴也有利」。

倡設匯率頂線及底線

岩田聲言,「長遠而言,日本復蘇也會為世界其他國家帶來匯率的下降」,重申日圓貶值雖然有利日本出口,但從國外進口也會變貴,這是對日本不利,而對其他國家有利,「因此當前情並不屬於貿易戰爭」,只要在推出貨幣寬鬆措施的同時,不搞額外的關稅壁壘,「就不會令周邊國家陷入貧窮化」,所謂的「貨幣戰」亦不會重演。

記者問,日圓貶值是雙刃劍,雖對出口有利,但能源進口成本卻大漲,那會否得不償失?岩田答道:「當然,對不同行業來說,最有利的匯率也有不同:對出口業來說,自然是日圓愈貶值愈好,但對能源業,日圓價值則是愈高愈好。市場匯率有時會偏離真實經濟狀,我個人認為,匯率應設立頂線和底線,頂線是為了確保出口企業不會覺得在國內無法生產下去而離開國家,底線則是為了進口為主的企業如電力公司等。日圓的水平應按經濟資產水平決定。」對於領土爭議衝擊到日本與中韓的貿易關係,甚至在兩國引發罷買日貨行為時,岩田坦言擔心這對日本出口有所影響,但他相信韓國的情况沒有中國那麼激烈。他直言中日領土問題難在短期解決,但希望不會影響經濟貿易。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4-8] 

2013/03/12

訪日報道(二)

日邀「台使」悼3‧11 北京抗議

【明報專訊】昨午2時46分,是兩年前3‧11大地震發生的一刻,日本在這一刻舉國默哀1分鐘,表達對死難者的思念。但日本政府昨天悼念3.11巨災兩周年的活動安排,卻引發中日外交風波。在東京舉辦的官方追悼會上,日本政府首次邀請了台北政府駐日代表沈斯淳,和其他國家外交使節團一起,出席獻花儀式。中方昨已提出嚴正交涉。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台北政府駐日代表沈斯淳出席追悼儀式,「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向3.11死難者及家屬表達悼念慰問。日本政府在追悼儀式中「感謝各國」的關懷,並安排唱名獻花,「沈斯淳與各國使節」都獲邀獻花致意。在去年3.11追悼儀式上,日本野田政府沒安排台北政府駐日官員坐在使節區,也沒安排上台獻花致意。

安倍政府今次安排惹來中方不滿。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說,3.11後「中國政府和人民向日本人民表達了慰問和支持,中國台灣地區也向日本人民提供了幫助」,但日方在今年追悼儀式上,「把台方人員與外交使團安排在一起,這違反中日聯合聲明的原則」。她說﹕「我們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表示強烈不滿和抗議。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我們敦促日方糾正錯誤。」

廣末涼子福島儀式誦詩致哀

本報記者獲日本外務省邀請,見證了由福島縣政府在福島市舉辦的追悼儀式。儀式由福島市長瀨戶孝則揭幕後,台上熒幕先直播東京國立劇場的國家追悼會現場情,由日皇明仁伉儷進場、全場默哀、再到安倍晉三和日皇伉儷上台致悼辭。熒幕之後才回到福島追悼會現場。除了縣知事佐藤雄平上台致悼辭,著名影星廣末涼子也來到台前,在悠揚的音樂和小提琴伴奏下,朗讀由縣內高中和大學生創作的詩歌,向死難者致意。據記者了解,廣末涼子雖非在福島縣出生和長大,但災後一直不時自發親臨福島縣,協助災民和重建工作,是以獲縣政府邀請參與儀式表演。

追悼會完結後,縣知事佐藤雄平接受訪問。他認為日本必須進一步發展潔淨能源,不再依賴核電。「即使兩年過去,我們的痛苦和悲傷仍未得到撫慰,超過15萬縣民仍在過避難生活。我要求東京電力永久廢棄位於福島縣的核電站,以後必須按照縣政府要求處理核電問題。」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日本直擊

(明報 國際版 2013-3-12)

2013/03/11

訪日報道(一)

福島婦遭歧視失戀失婚
巨災兩周年 核污恐懼未消

【明報專訊】今天是日本3•11地震海嘯兩周年,本報記者獲日本外務省邀請,昨到重災區福島縣最大城市磐城市,參與其中一場追悼儀式,並跟當地市長和遇難者家屬代表見面。作為曾經唯一遭遇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日本對核污染歧視的陰影從不陌生。當年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就曾有大批婦女終身未嫁,人們出於對核污染的恐懼,不願與她們結婚。這種歧視如今也籠罩了福島。

磐城市的震災追悼儀式,於市內藝術文化交流館舉行,台上擺放了由長崎縣島原市捐出白花砌成的花牌祭壇,旁邊放有首相安倍晉三署名致送的弔花。原來島原市1990年曾遇火山爆發,得到包括磐城市在內的全國各地施以援手,這次捐花正為了報答舊恩。

政府嚴查農產品挽銷量

市長渡邊敬夫受訪稱,雖然該市命脈所在的工業生產已大致恢復震前狀况,只有一間製鹽企業撤走,但是漁農業出口和旅遊業都大受打擊,至今只局部恢復。以旅遊業為例,震前每年旅客達千萬人次,但震後急跌至300萬人次,至今只回升至700萬人次。

核災後,各種有關福島農產品遭核污染的消息不絕於耳。事隔兩年,福島縣政府為了挽回外界信心,下足了工夫,對福島產農產品採取了世界最嚴格的檢測制度,針對福島產的大米,更採取逐袋檢查的辦法。渡邊便強調,雖然有小部分農產品測出輻射輕微超標,但保證流入市面的都是沒問題的。

女性遭男友拋棄憂生育

然而外界對福島的信心顯然並未恢復。中新社的報道便指出,生活在福島的女性如今已出現結婚難、離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的趨勢,部分甚至因為福島的背景,遭到歧視和被男友拋棄。27歲的福島姑娘鐮田千瑛美一直在東京工作,地震後回到福島,希望為故鄉復興盡力。
她向中新社指出,很多福島女性不願生育,擔心福島的環境是否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為此她創立了一個關懷福島女性的民間團體,協助處理福島女性在婚姻及生育方面的煩惱。然而現實的殘酷始終無法迴避。當女士因為身為福島人而被男友拋棄時,鐮田只能安慰說﹕「如果他因此嫌棄你,只能說明這樣的男人不值得你委託終身。」她認為,為了打破人們對福島的歧視,唯一可做的就是號召人們在福島結婚生子,孕育出許多健康寶寶。

死難者家屬:應棄核電站

無論是渡邊敬夫,還是昨天出席磐城市悼念儀式的死難者家屬代表根本純夫,都向本報記者表示,東電應該永久放棄核災禍源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以至第二核電站。問及對安倍政府計劃重啟核電站的看法,根本純夫的太太劈頭便說反對。根本先生也直言,東電事前宣傳即使有海嘯也不影響核電站,確令他從沒料到要面對核災。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3-11)

2013/03/09

日本反核報道(一)


日本打壓反核學者變本加厲 
資深記者:主流傳媒東電齊封殺

【明報專訊】去年著書講述3•11地震和福島核災的資深駐日記者麥克尼爾昨來港演講。他表示核災過後,日本反核專家反遭更大力打壓,主流傳媒不讓他們曝光,幸好網民眾口相傳,傳達真相。麥克尼爾說,作為駐日記者,他觀察到東電刻意只安排肯為公司說好話的員工與傳媒界見面,他知道有同行甚至被東電列為「堅定反核分子」,拒讓他們採訪員工。

反核專家遭邊緣化

香港記者協會昨舉辦日本福島核災兩周年回顧研討會,邀請定期為英國《獨立報》和《愛爾蘭時報》撰寫報道的麥克尼爾(David McNeill)演講。他去年與另一記者伯明翰(Lucy Birmingham)合著《Strong in the Rain》,講述3•11地震海嘯和福島核災。

麥克尼爾指出,東電以往不惜工本搞公關宣傳,花費甚至比Sony和豐田等還高,影響所及,反核專家不但難以在主流媒體亮相,甚至面臨在學界遭邊際化的困境,例如很早便警告日本可能發生嚴重核災的日本核工學者小出裕章,便長期位處學界低層。然而更大的問題是,這種情况在福島核災後未見改善。麥氏指部分學者被標籤為「反核人士」,受到更大打壓,無法在主流媒體發聲,惟幸網民利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網絡,將反核信息廣傳開去。例如小出裕章的著作《核電是騙人的》,在缺乏主流媒體報道下,仍能成為全國暢銷書。

東電安排聽話員工受訪

作為採訪核災真相的記者,麥克尼爾少不免要與東電打交道。他指核電站員工多數對公司忠心耿耿,基本上不會說公司的不是,因此要做採訪並不容易,很多時只能跟東電刻意安排的核電站員工見面,他們當然會為公司講好話,令他獲得的有用資訊大打折扣。他指出,雖然東電不會直接干涉記者的撰文內容,但如果認定記者「過於反核」,將直接禁止對方來採訪。

最近自民黨政府表明有重啟國內核電站的計劃,麥克尼爾估計,東京電力與自民黨合作歷史悠久,必然有着力游說對方,以免令自己旗下全球最大的柏崎刈羽核电站恢復營運無期,損失慘重。由於核災後安全檢查趨於嚴謹,結果該核電站不斷被找出毛病,至今仍須停用。

批判中國核電利益集團

麥克尼爾指出,在地震頻密的日本搞核電是「瘋狂」(insane)行徑,然而福島核災後,中印韓三國仍堅持興建核反應堆,其實風險極高。昨日同場另一講者、北京師範大學核工專家田松教授更認為,內地核電站已有資本家、專家和官員合流成為「利益共同體」的趨勢,有礙核電安全,但內地至今反核運動不成氣候,「甚至吸引不了官方打壓」,情况令人憂慮。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3-9)

2013/03/06

小訃聞: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1954-2013)


我想,近數十年來沒有一個比查韋斯更色彩斑爛的政治領袖了。

近數十年代還有甚麼政治領袖的人生可以比查韋斯更傳奇?
自有人比他更有悲壯經歷,但試問當中有誰像他幾憑一己之力扭轉國家走向?
自有人比他更能叱吒風雲,但試問當中有誰及得上他人生跌宕起伏?
自有人比他更受萬民擁戴,但試問當中有誰如他黑白分明,愛者死心塌地,惡者恨之入骨?

查韋斯前半生軍中晉升雖快,卻也無甚值得留意之處,但當然其左翼理念早於這段時候萌芽。
直至1992年他發動政變失敗下獄反贏民心,其人生才算真正開始。
獄中待了兩年獲特赦,重返民間籌組政黨,並開始以他對民眾充滿魅力的演說風格累積更高民望。
憑着打起反貪腐牌,他終於在1998年贏得大選,翌年步上人生巔峰入主總統府。

查韋斯的崛起,象徵着全新一波左翼浪潮席捲拉丁美洲。
經歷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世代帶來的貧富懸殊噩夢,這股左翼思潮不啻是對前者的反噬。
阿根廷的基切納(Nestor Kirchner)、巴西的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智利的巴切萊(Michelle Bachelet)、玻利維亞的莫拉萊斯(Eva Morales)、厄瓜多爾的科雷亞(Rafael Correa)等輪番冒起,看起來就是浩浩蕩蕩的大變天。

但事實是這股左翼思潮也有不同面向,盧拉和巴切萊的版本更溫和更務實,莫拉萊斯則摻入了原住民主義,查韋斯則得力於油元,可以更為異想天開,加上與古巴卡斯特羅關係尤佳,儼如成為其精神上的接班人。

沒完沒了的國有化計劃貫穿了查韋斯的14年總統任期,以補助其內政外交大計,最為人稱頌的是以石油換取古巴的醫生來委國上山下鄉救助百姓,這項德政恐怕連反對派都不敢公開唱反調。
但這些國有化大計當然會得罪國內盤根錯節的商界勢力,那後來幾乎帶給他致命一擊。

2002年4月,查韋斯遇上軍事政變。比起他自己搞的那次,這次叛軍算是更接近勝利,畢竟查韋斯當年可抓不到總統佩雷斯,今次他自己卻被叛軍所擒。不過這個時代果然有點不同,叛軍沒有殺死查韋斯,可能是怕惹眾怒令局勢不可收拾,也可能是血腥政變不為國際社會所喜,總之查韋斯就這樣留得青山在,兩日後就在支持者拯救下復位。

這次政變說對查韋斯沒有影響一定是騙人。美國一直不肯如其他拉丁美洲國家般譴責這場政變,查韋斯出來後立即將矛頭指向美國,認定是政變背後有華府力撐。最終兩國皆有調查,但仍是無頭公案。但美國在冷戰期間害死左翼政治領袖太多,無論今次說真說假也很難改變外界印象,更何况當時主政的是以窮兵黷武著稱的小布殊政府?這可以解釋到為何查韋斯其後的反美聲音愈見露骨(當然也有西方傳媒報道增多的原因在內),「巔峰之作」自然是在聯合國大會是公然侮辱小布殊是魔鬼。

不過查韋斯口頭上反美,也嘗試組織政治聯盟抵抗美國,實際上可不敢截斷對美國的石油供應。查韋斯真正動手的當然還是國內。受到財閥控制的國內主流媒體,平日已經對查韋斯不乏攻訐,這次政變期間也是站在叛軍一方,尤其是RCTV電視台更是為叛軍搖旗吶喊,如此輿論戰下換着別人可能早就無法翻身。可是他們遇到的是查韋斯,最終滿盤皆輸。

查韋斯復位後,當然希望打破這個私營媒體包圍圈,事實上他早於上任不久便開始搞《你好,總統》(Aló Presidente)節目,巡迴鄉村搭建臨時攝影棚,讓自己有機會親自與國民對話,回應訴求之餘,也可宣傳理念,吸引莫拉萊斯和科雷亞等效法。但他的終極殺手鐧就是搞社區獨立媒體,給予一定政府資助,令小型民間媒體在全國有如雨後春筍湧現,須知道查韋斯的支持基礎是農民和城市貧民,這些社區媒體受惠者就是這些人,新興民間媒體自然大部份都會成為查韋斯的支持力量。其中據說為了騰出大氣電波空間,委國政府拒續RCTV的電台部門續牌,但查韋斯沉不住氣自己提早宣布消息,結果又惹來西方社會炮轟侵蝕新聞自由。

查韋斯教人愛恨分明,不是沒有原因。他本人過於非黑即白,政變後情况更甚。例如2006年政府迫國營石油公司PdVSA的員工要不支持查韋斯,要不離開公司,令公司白白流失人才。事實上,查韋斯與PdVSA員工絕對稱不上良好。當年正是PdVSA員工上街遊行抗議他,才令叛軍可以趁機發動政變。更有說當年政變失敗之際,PdVSA高層不惜銷毁大量公司資料也不要令查韋斯得益,導致後者重奪政權後國內石油產量遲遲未能回復舊觀。

但即使如此,將不支持自己的幹練員工踢走也絕對不是聰明之舉,簡直是為自己製造更多敵人的笨招。可是查維斯政權做的,就是不斷提拔忠於國家路線的人,造就曲意逢迎的小人上位,試問如此偏聽的政府怎可能解決得到問題呢?

結果是,委內瑞拉就像打着一場不流血的內戰,支持和反對查韋斯的陣營互相攻訐。
政治極端化的結果就是把許多事情都扭曲撕裂了,雖然無法確認,但照道理看,這些亂局只會導致國內精英出走,無助國家發展。現實說明一切,委內瑞拉經濟每下愈况,通脹厲害,而且罪案率高,首都加拉加斯更被指是拉丁美洲最危險的首都,在查韋斯的最後歲月,選戰中民望被反對派新明星卡普里萊斯(Henrique Capriles Radonski)迫近,不是沒有原因的。

查韋斯早年曾推公投,嘗試打破其任期限制,結果換來部份西方輿論稱之為「獨裁者」(dictator)甚至「暴君」(tyrant)。當然,如果他有志於成為終身總統,的確是與理想中的民主背道而馳,這點怎樣也不能認同。如果說他「獨裁」,那是指他獨斷獨行,缺乏對反對者的包容,如果他要對付財閥階層可以理解,但可以令到中上階層對他如此深痛惡絕,顯然有其問題,在固執己見上他確有一些獨裁者的影子在背後。

不過這麼多年來連西方傳媒自己也不見得挖得出甚麼查韋斯操縱選舉的證據出來大肆報道,他贏得多次選舉真的是靠自己民望。有一次公投,由於條文太過份,居然無法過關,他事前確有說過想不承認失利結果,但最終他還是接受現實。更何况他從來沒有動用軍隊對付反對者,「暴君」一詞更是無從說起。

我這麼說,不是說認同或者擁護查韋斯。查韋斯的治國方式有太多缺陷,主要是靠個人魅力維繫管治,他治下國內最窮階層的生活有改善無疑是事實,但中下階層卻受困於整體經濟衰退和市面治安欠佳,而建基於加深國內裂痕的管治,也根本不值得借鏡。對比之下,巴西和智利那種相對務實溫和的左翼路線反而值得留意,雖然挖下去可能也有許多不堪入目之處,但總比問題清楚暴露人前的查韋斯模式更像樣。

如今查韋斯廿載絢爛半生終歸沉寂,不過我還是搞不通他所謂的「玻利瓦爾主義」(Bolivarism)是甚麼,那實在太像一堆理想主義綱領的炒雜錦了。查韋斯這個時候離去,也許不是壞事,他的存在對拉丁美洲的最大歷史意義,一直都是拉闊區內政治光譜,令盧拉等溫和左翼有更廣闊的空間行事,令一種有別於舊日新自由主義的理念有足夠時間在這片土地植根和摸索。以智利為例,雖則如今已換上偏右翼的政府,但連後者也不敢否定巴切萊的政績;在巴西,盧拉更幾憑一己之力,將默默無聞的技術官僚羅賽芙推上台,延續既有國策。

我很認同德國記者修普(Sebastian Schoepp)在《孤寂的盡頭》一書中所寫,查韋斯「並非新拉丁美的建立者,而是一個過渡時期的人物,一個介乎於昨日與今日的橋樑,是古巴政治恐龍和現代國家舵手如盧拉的中間人物;是個站在開始廢除獨裁者年代的獨裁者」。查韋斯比古巴卡斯特羅政權多一分對民主選舉的機制尊重,卻比巴西盧拉/羅賽芙政權少了一大橛對異議的忍耐和反思,上世紀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放任與共產主義的政府分配二元對立已經過時,我一直都覺得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出合適的optimum point,才會有現實而有人性的管治。這點查韋斯做不到,他仍然太貼近古巴的失敗模式,巴西不一定做得到,但至少會比委內瑞拉好。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查韋斯也算是悲劇人物。
奮鬥一生,卻只能寄託於無法實現的理想。
很有浮士德的味道。

但人總是扮演他不自覺的角色。
正如查韋斯,雖然真正想走上他的道路者沒有幾人,卻造就其他人走上自己想走的路。
從整個拉美歷史的角度看,他的存在是如此獨特。

我不欣賞作為國家領袖的查韋斯,但這個政治人物的人生總是勾起我的無比興趣。
他的那些狠話,若在別人口中是失言,但在他口中吐出,卻是如此理所當然。
極端的性格造就極端的命運,撞出一抹火焰般的橙紅色,鮮艷得刺眼。
無數的愛在他面前迎接,但也有無數的恨在他背後捅刀。
正是他如此不完美,這才鋪陳出精彩的故事。

我就是從他身上,明白甚麼叫Charisma。

2013/03/03

南亞婦女專題

南亞婦權低落 宗教非禍首
印巴學者:部落文化貶女性是元兇

【明報專訊】過去半年,南亞先後發生兩宗震撼全球的針對女性暴力案,先是爭取婦女教育權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被塔利班槍手伏擊幾乎喪命;再有印度女生喬蒂遭6名暴徒輪姦傷重死亡。上周五,印度又發生性侵7歲女童案觸發暴力示威。西方傳媒常突出激進伊斯蘭壓迫婦女,但印度駭人輪姦案卻衝擊了這個偏見定型,令人反思南亞婦權低落根源何在。本報專訪兩位在港任教、來自印度及巴基斯坦學者,他們認同南亞農鄉社會部落文化盛行,是女性地位遭貶抑關鍵;對宗教的偏狹詮釋,更成進一步壓迫婦女手段。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11年的《人類發展報告》,在「性別不平等指數」中,南亞國家表現普遍低落。根據指數評分,在「性別不平等指數」中,中國全球排35,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排115129(見表)。在96%國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排名比13.4%國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還要高。

南亞部落文化女性吃虧

巴基斯坦籍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訪問教授明哈杰(Syed Minhaj ul Hassan)稱,南亞婦女地位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社會的構成仍以農鄉為主,部落文化(tribal culture)盛行。「在這種部落文化中,對別人依賴等於地位弱勢。因農鄉女性普遍在經濟和力量上依賴男性,地位自然低落。」他以自己祖國為例,指巴基斯坦至今七成地區仍是鄉村,令女性社會地位偏低的文化代代相傳,難以改變。

由於世上不少女權明顯較低的國家都是伊斯蘭國家,外界不免關注宗教對女性地位影響。明哈杰承認,宗教的確是一個因素,但強調伊斯蘭教並非打壓女權的宗教,只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士,以不合時宜或斷章取義的方式詮釋經文,從而鞏固貶低女性地位的風氣。

部分人斷章取義詮經文

明哈杰說:「以通姦罪為例,不少巴基斯坦婦女一旦被懷疑出軌,便會面臨暴力對待甚至擲石處死,反映部落文化輕視女性生命;若男性干犯性罪行,就會引據伊斯蘭教法律,要求至少4名證人作證,指親眼目睹男女交媾一刻才能定罪,門檻之高幾乎不可能做到。」他說,依照宗教律例,證人無足夠證據就提出指控,可能被裁定誣陷他人,面臨嚴懲,令不少人不敢輕言頂證,進一步降低對女性施暴的男性被定罪的可能。

印度裔的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隆納(Fozia Nazir Lone)認為,世上大部分宗教的教義不會為女性帶來壓迫,問題是保守宗教領袖「往往採取原教旨主義的方式字面解讀經文,來將自己對女性的偏見合理化」。

她指出,在印度,不論伊斯蘭教還是印度教社會,女性地位都低下,農鄉地區更差。事實上,在輪姦案受害人喬蒂死後不久,一名印度教「精神領袖」竟聲稱喬蒂與6名暴徒「同樣有責」,又說若果喬蒂當時「以神的名義」發誓將暴徒「視為兄弟」來求饒,慘劇就不會發生,惹來印度民眾炮轟。

改變關鍵在於教育

隆納強調,這種思想風氣非常危險,要化解它帶來的女性偏見,關鍵在推廣教育,尤其讓女性得到知識,「就像塔利班,他們不容許女性接受教育,就是怕她們明白(自己可以改變地位低下的命運)。教育重要之處,就是讓女性可自己閱讀書本和理解經文,得到財政獨立,從而打破身上的文化和宗教枷鎖」。

有歷史學家指出,若說當代中國走了一條激進社會革命道路,印度(南亞)所走的就是一條沒有社會革命的道路。到底南亞諸國能否毋須經歷革命痛楚,而是透過推動教育和經濟發展,循序漸進完成社會現代化工程,世界拭目以待。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3-3)

2013/01/07

採訪居港印度婦女談印度女權問題

女兒被當蝕本貨 養不起寧送妓院

【明報專訊】「許多印度男人看不起女性,主因是他們覺得女性對家族『沒有用處』。男人既然不尊重女人,自然會覺得可以隨便玩弄女性,視她們如死物,想要就要,不想要就棄如敝屣。這可以解釋為何性暴力在印度如此普遍。」日前本港婦權團體前往印度駐港總領事館請願,聲援巴士輪姦案遇害女生,不少居港印度婦女亦有參與,來自印度北部的阿貝婭(Abeer Tafazzul)是其中一人。

按圖關閉
居港印度婦女阿貝婭(Abeer Tafazzul,左)日前參與本地請願活動,手持揚聲器在印度駐港總領事館外講述印度婦女狀。(新婦女協進會提供)

產女未復元 被迫再懷孕

阿貝婭來自印度北方邦城市勒克瑙(Lucknow),與家人移居香港已有7年。她向本報坦言,印度北部不少地區仍存在強烈的男尊女卑觀念,助長了當地歧視女性的風氣。阿貝婭語帶激動地說,當地社會文化由男權主導,認為只有男性才能繼後香燈,女性的子女只會跟隨夫姓,無法延續娘家血脈。另外,不少家庭認為女兒是「蝕本貨」,出嫁時娘家須按習俗向夫家付上巨額嫁妝,外嫁後亦只會為丈夫和子女掙錢,無法供養父母。這都是印度女嬰墮胎(female feticide)甚為普遍的原因。

女嬰墮胎導致印度嬰兒男女比例失衡,在北部旁遮普邦等地尤為嚴重。雖然印度法律明文禁止以超聲波檢驗嬰兒性別,但阿貝婭直指不少醫生會受賄代勞。最令人髮指的是,一旦誕下女嬰,「有丈夫會不理妻子是否復元,就強行要她再次懷孕,直至追到男嬰為止。我還知道有些地方,父親會將養不起的女孩送到妓院,甚至殺害。」阿貝婭說起來也不禁搖頭。

她表示,不少家庭即使沒有遺棄女兒,也會偏心兒子,讓他們好吃好住,希望令其長大更強壯養家。阿貝婭不滿道:「我認為這是非常自私的看法,並非愛惜子女!」

城市大家族 思想反守舊

她相信,解決印度性暴力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看法。「當然類似陳腐觀念是因家庭而異,也不一定是偏僻農村才有,例如我爸爸本身便對生女很高興,反而在城市許多大家族即使過着現代化的生活,卻仍有生男不生女的守舊思想。」對於站出來聲援祖國女性、爭取改善女權。她說﹕「我們站出來,不是要外界當我們是受害者。我們想要的是改變,希望下一代變得更好。」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