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2

日本專家系列:外交篇


專訪親信:安倍是同代「最務實」從政者

【明報專訊】安倍晉三回鍋重任日本首相,不少傳媒都關注其右翼傾向,《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經濟學人》等都用上「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一詞形容他。但與安倍家族淵源甚厚的日本佳能戰略研究所研究總監宮家邦彥堅稱,安倍是自己見過「同代人中最務實的從政者」,去年大選期間的右翼姿態只是競選需要,上台後已經回復務實。



曾任安倍父親秘書

現兼任京都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的宮家邦彥,早年曾任安倍晉三父親、外相安倍晉太郎的秘書,年輕時便與安倍認識,後來延續外交官之路,2000年起在中國逗留4年,任日本駐華公使,負責文化及新聞事務。2006年安倍初任首相時,曾任命宮家為首相官邸聯絡協調官。本報記者上月獲日本外務省邀請赴日採訪,宮家邦彥是其中一位受訪者。

問及安倍晉三是否民族主義者時,宮家向記者聲言﹕「在我認識之中,安倍晉三是同代中最務實的政治家。」他認為東亞各地都有民族主義政治家,典型例子包括韓國的金大中和日本的小泉純一郎等,但強調與小泉不同,安倍「非常務實」。

「處理中韓爭議很克制」

宮家稱,安倍作為政治家,首要是維護國家利益,即使放棄個人政治主張也在所不惜。他表示,選戰和治國是兩回事,前者可以說得激烈,但後者就要理性。他舉出兩個例子,嘗試支持其看法:首先在中日關係上,他揚言安倍反覆強調要透過對話改善兩國關係,「這表述與競選時講法很不一樣」,而在火控雷達事件上,「日方表現也很克制」;他又聲稱,在同樣有領土主權爭議的日韓關係上,安倍的言論「很克制」,覺得這反映安倍現實。

記者反問,對中國政府來說,若日方堅拒承認兩國存在領土問題,中方根本不可能接受對話選項,而在韓國問題上,安倍政府派出官員參加「竹島日」活動,大大激怒首爾,又是否務實做法?宮家未有正面回應有關中國的部分,但揚言在「竹島日」問題上,韓國政府明白日方「已有一定讓步」,因為日本政府「並未派出外務省高官」,而是只派出較低級的政務官,出席由島根縣政府而非中央所搞的「竹島日」活動。宮家揚言,韓方對這些細節都「很了解」、也明白東京需要照顧國內的民族主義聲音,故此首爾雖然表示強烈抗議,但未有採取任何實際反制措施。

宮家的言論,不禁令人想起,日本政府去年堅稱,「國有化釣島」只是為了令「事件不會變得更糟」的觀點,惟在中方眼中,這絕對是「討便宜還要賣乖」的砌辭。

「民族主義在華更危險」

宮家聲言,中國的民族主義傾向要比日本更嚴重,並認為這與中國缺乏民主有關。他強調民族主義可以是健康的,但聲稱中國只有起碼在一定程度上採取民主制度,才能化解無法控制民族主義的風險。他聲言:「沒有民主土壤的國家,民族主義高漲很危險,這情不但在亞洲,在歐洲也曾出現。」

不過回顧歷史,德國的納粹主義和日本1930年代的軍國主義,都在國家存在民主選舉的背景下,漸漸發展出來。有民主是否就能防止民族主義走向極端,也許需要更多深入的探討。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3-4-2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