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9

採訪訪港演講的普立茲獎得主

普立茲獎得主:有責任記錄悲傷
遇恐襲堅守原地 鏡頭留「心碎一刻」

【明報專訊】背後傳來轟隆一聲,法新社駐阿富汗攝影記者胡賽尼(Massoud Hossaini)被爆炸的衝擊波拋倒地上,頸背和左手受傷,眼前一陣暈眩……約10個月前,他在喀布爾採訪期間,突遇自殺式襲擊,但他仍強忍傷口痛楚留守現場,為驚心血腥的生離死別留下記錄,結果憑一幀綠衣女孩獨佇親友死屍堆中悲慟呼喊的照片,贏得本年度普立茲獎的突發新聞攝影獎。這位敬業的傳媒人近日訪港並進行演講,分享這張照片的拍攝經過。

(胡賽尼的普立茲得獎作品)

「這是我人生中首次與自殺式炸彈襲擊如此接近。」去年126日,胡賽尼在喀布爾採訪當地什葉派信眾紀念重要宗教節日,未料期間突然發生爆炸,多人被從後而來的炸彈碎片擊中,現場死傷慘重,胡賽尼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頸背和左手傷口鮮血涔涔而下。巴基斯坦一個激進遜尼派組織事後承認責任,目的是挑起教派衝突製造混亂。

胡賽尼形容,爆炸過後地上滿佈肝腦塗地的死屍,空氣瀰漫着腥血和硝煙氣味,生還者只能無助地呼喊和慟哭,負傷四處奔走。他形容,如此觸目驚心的場面令他難受至極,身體不禁發顫,眼淚奪眶而出。

沒考慮構圖角度 只想拍照記錄

當時無人知道會否有另一輪襲擊,可是他寧願留下,繼續舉起相機不停按下快門記錄現場慘况。他憶述,當時目光被遠處一名身披碧綠色紗袍的女孩吸引過去,只見她站在倒地的死傷親友之間孤立無援,驚懼得不斷痛哭大叫,場面非常震撼。胡賽尼不想驚動到她,沒直接衝過去,而是緩緩繞過屍群,一步一步走近。「其實(當時)我沒有考慮什麼構圖或角度,就是不斷地拍照,只想到自己有責任去為這悲傷時刻留下記錄。」胡賽尼成功捕捉到女孩無助呼喊的瞬間,相中人物無論色彩還是處境,都呈現強烈的對比,營造出如普立茲獎評審所言「令人心碎」的效果。

胡賽尼最後回到家中,找當醫生的兄弟為自己包紮傷口。他表示,當時左手有兩隻手指已經麻痺,只好單用右手為相片撰寫說明,送回法新社。他一邊送出相片,一邊記掛着死傷者,坦言目睹的慘况帶來心理衝擊,整晚無法入眠,要找家人相陪。「我的母親看到我身上的傷口後說:『我知道的,你不知哪一天會(為這工作)失去生命。』」

女孩父感謝呈現大眾痛苦

翌日,這張後來獲獎的相片登上全球多份報章的頭版,胡賽尼才感到自己完成了使命,鬱結稍減。他隨後找到女孩的父親,本來以為他會怪責自己,畢竟女性被公開醜態,在阿富汗是相當敏感的事,「但他(女孩父親)反而不斷道謝,讚美我將眾人的痛苦傳遍全世界,令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為我感到自豪」。

「我只是普通人,也像其他人一樣脆弱。」胡賽尼說,若非這幀相片得到世界認同,略減自己愧疚和抑鬱之情,自己或許無法繼續勇敢生存下去。不過,他對新聞攝影依然滿懷熱誠:「承受抑鬱是這份工作的一部分。反映世事如何影響社會,是我的責任。」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明報 國際版 2012-9-29

1 則留言:

  1. 得獎恐惹襲擊 暫離阿富汗工作自保

    【明報專訊】胡賽尼(Massoud Hossaini)協助法新社罕有地以「境外傳媒」的身分,首奪美國新聞界權威獎項普立茲獎,其實他自身經歷亦相當傳奇。胡賽尼出生於1981年,正值蘇聯入侵阿富汗,才半歲就隨家人逃往伊朗定居,並在當地長大。1990年代末的伊朗政治改革運動,令他燃起以攝影記錄歷史的興趣和志向,但為免工作太危險,他只能拍攝其他阿富汗難民同胞。

    為安全將往中東工作

    2001年的九一一恐襲,是胡賽尼人生的轉捩點。他2002年初重返祖國,加入法籍伊朗裔名攝影師Reza Deghati在喀布爾創立的民間傳媒訓練機構AINA,跟其胞弟Manoocher Deghati學師。2007年他加入法新社,在阿富汗穿州過省,甚至進入封閉村落,拍攝阿富汗戰爭的影像。他向本報記者說,自己未來會暫時離開阿富汗,改往中東繼續新聞攝影工作。他解釋自己獲得普立茲獎後,成了阿富汗國內「名人」,擔心被國內激進分子視為襲擊目標,而且北約部隊正逐步撤出阿富汗,自己人身安全恐怕得不到保障,暫時只好往國外發展。

    明報記者

    回覆刪除